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天辰娱乐资讯 >

天辰娱乐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探访这个炎夏火热的岗位|热浪中飞梭走线的渔网织网工

发布时间:2023-11-22 17:55人气:115

  绳网厂的地面上铺展着一大张等待修补的渔网。在这张大网上忙碌的织网工们,大多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顶着各式各样的遮阳帽,坐在路边的小板凳上,把一个个破损的网眼先用剪刀剪齐整,然后飞针走线修补严实。

  一顶灰色的鸭舌帽,身着灰蓝色长袖,帽檐遮住了徐瑞忠的视线,后背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此时他正蹲在渔网边熟练地捆绑渔绳。阳光直射在他黝黑的皮肤上,身上的汗珠大颗大颗往下滴落,在地面上“砸”出一个个斑点。

  今年72岁的徐瑞忠在绳网厂上班已有12年。打渔绳索结、固定渔网边的浮标……这些技能已经成为了徐瑞忠的日常。“这几天天气实在太热,我们早上5点多开工,一般到上午9点半就结束了。之前还没这么热的时候基本要干一整天。”徐瑞忠微微抬起头对记者说,同时没有一刻停下手中的活。

  打完一处渔绳索结,徐瑞忠往渔网另一处走去。整片空地几乎没有任何遮蔽,完全暴露在刺眼的阳光中。记者在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仅仅站了半小时,额头前的发梢已被汗水牢牢粘在脑门,整个人被晒得微微有些疼痛感。

  不远处,织网工陈阿菊头戴防晒帽,脸前扣着遮光罩,整个头部包裹得严严实实,几乎看不清她的脸。烈日下,梭子和线在陈阿菊手中飞舞着,仅两三分钟,一个手掌大小的破洞就被修补得完整如新。

  今年75岁的陈阿菊从16岁开始织补渔网,在这行已经干了快60年,几乎可以说和渔网打了一辈子交道。从当年她的父亲和哥哥出海要用的绳网,到如今手头这张要去印度洋捕鱿鱼的大网,渔网的材质从当年的棉纱和麻绳变成了如今的塑料纤维,但陈阿菊的织网手法从未改变。

  补好一处,陈阿菊便站起来,一手提着板凳,一手拿着梭子和剪子,寻找下一处残破的部位。飞梭走线间,陈阿菊和其他织网工们,将眼前这张重十几吨渔网的“伤口”一个个缝合严实,绿色、白色与红色交错的网绳间,渗透了织网工们滴落的汗水。

  “这么大的网,室内放不下,只能摆在外面补。有时候下雨了,由于网的吸水性强,重量会翻倍,拉起渔网缝补时很费力。”渔发绳网厂厂长陆朝晖指着地上五颜六色的渔网告诉记者,这张网十几天后就要跟随远洋渔船远航至印度洋。说话间,他一遍又一遍在场地里来回走动,检查着渔网的修补情况。

  上午10时许,整张网修补完成,大片的渔网被徐徐摊平,由吊车提起到半空,缓缓装运到货车上。此时,室外温度已经达到36℃。“大功告成”的织网工们,来到场边的一处小房间内休憩,边喝水边唠着家常。

  59年、40多年、30年,就连最短的也干了十几年……岁月如梭。从为家里捕网,到给集体捕网,再到如今修补远洋渔船的大网,绳网厂的这片空地里,从织网工们手里流过的,有成百上千张大大小小的渔网,也有这座城市渔业发展的历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