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天辰娱乐资讯 >

天辰娱乐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开渔了 渔村老队长心中的那片海

发布时间:2024-01-25 04:39人气:127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东海结束了为期四个半月的伏季休渔,奉化区莼湖街道桐照村迎来了全面开渔的盛况。

  袅袅海风,裹着渔村特有的咸鲜味,对于74岁的林国君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味道。16日上午,他和妻子沈平娣挤在送行的人潮中,祝福出海的乡亲们平平安安、满载归来。

  这两天,村里像往年一样,用最热情的方式举行了一系列的传统祝福仪式,今年还增加了开渔晚会、竞技舞龙等文化特色活动。林国君觉得,这些是渔民对丰收的一种美好期望。

  桐照村位于象山港畔,有着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据《奉化市志》记载,桐照早在宋代就形成了渔村。目前,全村拥有各类渔船600余艘,吸引了7000多人从事外海捕捞,是全国具有最大海洋捕捞能力的一个村,有着“中国第一渔村”的称号,全村渔业经济年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实力不可小觑。

  桐照村的很多村民,祖祖辈辈在风浪里讨生活。林国君是一名老渔民,曾担任桐照村外海党支部书记一职。跟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几十年的岁月,他经历了传统渔业的蓬勃发展期和尴尬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渔民的船功率只有60马力,林国君说,即使运气好遇到海鲜“尖货”,也没能力全部捕捞,因为机器吃不消;如今,900多马力、1000多马力的渔船比比皆是,即使遇到3万公斤的渔获,也能轻松捕捞。

  从前出海捕鱼,四五天就要返回,因为船内存冰要融化,渔获要坏,但这样一个来回,至少损失2万元;如今有了接鲜运输船,帮忙把渔获送到码头,船老大和他的团队即使在外面作业一两个月,也不用担心渔获保存问题。

  随着大马力钢质渔船的骤增,渔船进港停靠比较困难,原有500吨级码头已不能适应外海捕捞业的需求,经过历年的扩建、改造,现在的桐照码头已经成为周边外海捕捞渔船的重要锚泊地和卸货中心。未来,这里还将投入3000万元,实施桐照一级渔港提升改造一期工程,为渔民带来更好的作业环境。

  林国君说,渔民传统的捕捞作业方式,大多是独来独往,也有两三艘船结伴出航,但海上的危险不可预估,一旦出现意外,势单力薄;面对村里船只队伍的迅速扩大,急需一个合理的模式进行管理。

  2000年,林国君提出了“编组生产”的创新模式,将当时的105艘渔船分为4个中队,每个编组配备一名中队长,这样的模式延续到现在。林国君担任过中队长,他打趣道,这“职务”不好做,是“亏本”的。很多时候,他刚撒下渔网,队里有事一个电话就把他叫走了,等回来收网时哪还有什么鱼。但他又觉得自豪感满满,因为把大伙的矛盾解决了,干活更有劲。随着船只的增加,现在村里共有29个中队。

  为了村里的渔业发展,林国君脑海里的点子一个接一个。20多年前,渔民造船的钱大多数是向亲朋好友借的,非常艰难,林国君向银行申请为大伙做义务担保;渔船多了,渔网也多了,晒渔网的场地“搬到”了人行道上,增加了安全隐患,于是,林国君和大伙一起积极向上级部门提出意见,争取晒网场地

  6年前,林国君因肺部疾病住院治疗,之后便“退出”了村里的工作,可他的心一直牵挂着渔业事业。

  这些年,他深知渔业作业的艰辛,人工成本增加,造船价格持续上涨,都成为渔民的隐忧。譬如,一艘船上最基础的帮工,7个月的工资至少15万元,虽然近年来渔获价格不错,但对村里年轻人的吸引力在下降。

  林国君说,近年来,桐照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同时,鼓励渔民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传承好悠久的海洋文化。虽然有各种现实的问题,村里仍在暗暗使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渔业。

  深远的大海滋养了一方水土,耕海牧渔对桐照村的渔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方式,更是融入生命的一段记忆。位于村东的陈君庙,庙顶上“海晏渔饶”四个大字,是村民的祈求心愿,更是对鱼蟹满舱、安居乐业的美好期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东海结束了为期四个半月的伏季休渔,奉化区莼湖街道桐照村迎来了全面开渔的盛况。

  袅袅海风,裹着渔村特有的咸鲜味,对于74岁的林国君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味道。16日上午,他和妻子沈平娣挤在送行的人潮中,祝福出海的乡亲们平平安安、满载归来。

  这两天,村里像往年一样,用最热情的方式举行了一系列的传统祝福仪式,今年还增加了开渔晚会、竞技舞龙等文化特色活动。林国君觉得,这些是渔民对丰收的一种美好期望。

  桐照村位于象山港畔,有着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据《奉化市志》记载,桐照早在宋代就形成了渔村。目前,全村拥有各类渔船600余艘,吸引了7000多人从事外海捕捞,是全国具有最大海洋捕捞能力的一个村,有着“中国第一渔村”的称号,全村渔业经济年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实力不可小觑。

  桐照村的很多村民,祖祖辈辈在风浪里讨生活。林国君是一名老渔民,曾担任桐照村外海党支部书记一职。跟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几十年的岁月,他经历了传统渔业的蓬勃发展期和尴尬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渔民的船功率只有60马力,林国君说,即使运气好遇到海鲜“尖货”,也没能力全部捕捞,因为机器吃不消;如今,900多马力、1000多马力的渔船比比皆是,即使遇到3万公斤的渔获,也能轻松捕捞。

  从前出海捕鱼,四五天就要返回,因为船内存冰要融化,渔获要坏,但这样一个来回,至少损失2万元;如今有了接鲜运输船,帮忙把渔获送到码头,船老大和他的团队即使在外面作业一两个月,也不用担心渔获保存问题。

  随着大马力钢质渔船的骤增,渔船进港停靠比较困难,原有500吨级码头已不能适应外海捕捞业的需求,经过历年的扩建、改造,现在的桐照码头已经成为周边外海捕捞渔船的重要锚泊地和卸货中心。未来,这里还将投入3000万元,实施桐照一级渔港提升改造一期工程,为渔民带来更好的作业环境。

  林国君说,渔民传统的捕捞作业方式,大多是独来独往,也有两三艘船结伴出航,但海上的危险不可预估,一旦出现意外,势单力薄;面对村里船只队伍的迅速扩大,急需一个合理的模式进行管理。

  2000年,林国君提出了“编组生产”的创新模式,将当时的105艘渔船分为4个中队,每个编组配备一名中队长,这样的模式延续到现在。林国君担任过中队长,他打趣道,这“职务”不好做,是“亏本”的。很多时候,他刚撒下渔网,队里有事一个电话就把他叫走了,等回来收网时哪还有什么鱼。但他又觉得自豪感满满,因为把大伙的矛盾解决了,干活更有劲。随着船只的增加,现在村里共有29个中队。

  为了村里的渔业发展,林国君脑海里的点子一个接一个。20多年前,渔民造船的钱大多数是向亲朋好友借的,非常艰难,林国君向银行申请为大伙做义务担保;渔船多了,渔网也多了,晒渔网的场地“搬到”了人行道上,增加了安全隐患,于是,林国君和大伙一起积极向上级部门提出意见,争取晒网场地

  6年前,林国君因肺部疾病住院治疗,之后便“退出”了村里的工作,可他的心一直牵挂着渔业事业。

  这些年,他深知渔业作业的艰辛,人工成本增加,造船价格持续上涨,都成为渔民的隐忧。譬如,一艘船上最基础的帮工,7个月的工资至少15万元,虽然近年来渔获价格不错,但对村里年轻人的吸引力在下降。

  林国君说,近年来,桐照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同时,鼓励渔民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传承好悠久的海洋文化。虽然有各种现实的问题,村里仍在暗暗使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渔业。

  深远的大海滋养了一方水土,耕海牧渔对桐照村的渔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方式,更是融入生命的一段记忆。位于村东的陈君庙,庙顶上“海晏渔饶”四个大字,是村民的祈求心愿,更是对鱼蟹满舱、安居乐业的美好期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