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天辰娱乐资讯 >

天辰娱乐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海客谈|别让废弃网具毁了鱼儿的家园

发布时间:2023-05-31 04:45人气:162

  8月29日《都市快报》以《我们吃的梭子蟹为什么常常缠着尼龙线?》为题,报道了废弃网具堆积海底导致渔场生态恶化的现象,读了让人触目惊心。其实,舟山渔民对此心知肚明,只是谁也无力遏制“公地悲剧”愈演愈烈。尤其在梭子蟹捕捞季节,大量流刺网破损后留在了海底,致使“死亡区域”不断扩大。别让废弃网具毁了鱼儿的家园,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项治理已显得迫在眉睫。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是,鱼儿一旦“跃”在废弃网具上,多半会因无法挣脱而死于非命。最近,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发布了一段《渔场幽灵——舟山沿岸局部典型水域水下弃置渔具调查实录》纪录短片,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潜水员在中街山列岛水下拍摄时,不到5分钟就拍到了被弃置的渔网。解说词同样令人揪心:“一张被弃置的渔网,足以杀光一片礁区的游泳生物,让渔民陷入无鱼可捕的窘境。”

  捕捞梭子蟹对渔具的损害非常大,这正是市场上的梭子蟹常常缠着尼龙线的原因。由于修补网具不如新买一张渔网划算,渔民基本上使用一次性的流刺网。据测算,每年弃置在海底的旧网衣塑料垃圾不会少于14.47万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底“净土”就会越来越少,甚至变得“渔网恢恢疏而不漏”。

  “鱼儿是有记忆的。当这块区域弃置渔具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形成一块死亡区域。慢慢地,有些鱼儿会避开这些区域。”一些渔民老大把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归咎于废弃渔网,听来不无道理。果真如此,渔民将渔网弃置在大海,无异于自毁“聚宝盆”。不仅如此,弃置渔具还会污染海洋环境、造成船舶事故,可谓危害多多。

  事实上,渔民的生态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渔民习惯于把废弃网具带回岸上。朱家尖月岙村的空地上就堆满破渔网,这都是船老大们不惜代价从海上运回来的。但即使如此,废弃网具的回收率依然很低。这一方面是因为,渔船承载量有限,且不说多数渔民做不到舍鱼而取破网,就算装得下,也得多耗柴油多费力,而废品回收价格却相当低廉,从经济角度无疑是亏本买卖。另一方面,一些破损渔网缠住海底障碍物后根本拉不上来,弃置海底也是出于无奈。

  事实上,塑料网衣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安徽人高从华从“捡垃圾”开始,眼下已是浙江洁海森塑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靠的就是回收渔网生产塑料颗粒,仅靠月岙村的废弃网具就可以达到1000万元年产值。安徽憬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做过实验后表示,将废弃网具转化为新型燃料油完全可行。

  但是,废弃网具可以变废为宝是一回事,渔民有没有回收积极性又是另一回事。现实情况是,渔民把废弃网具带上岸无不是出于生态自觉,因为算经济账完全是蚀本生意。反过来说,假如能让废弃网具变得更值钱,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回收率。而既然市场做不到,有形之手就得“该出手时就出手”。着眼于海洋生态保护,相关部门有必要出台奖补政策,鼓励渔民把废弃网具运回家。

  让废弃网具更值钱,似乎还可以从源头做起。这些年来,网具改革一直在进行,生产工艺也今非昔比,渔家姑娘飞梭走线织渔网的场景已难得一见。又薄又脆的流刺网看似价廉物美,但一次性使用后弃置大海却贻害无穷。不可降解塑料袋已禁止使用,接下来是否能轮到网具?假如沉到海底的废弃网具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自行降解,大海也就有了自净能力。

  有道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废弃网具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但只要坚持对症下药,也不难理出头绪来。关键是,要算好生态账、长远账,真正从保护渔场资源和海洋环境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进而千方百计寻求破解之道。

  眼下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对深沉海底的废弃网具来一场“大扫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规模吓人的海底“网阵”同样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只有下决心攻坚克难才能“去库存”。在此基础上,多管齐下落实常态治理,也就有望实现清网除障。

  海底也需要清洁工,这个道理已不难讲通,但真要付诸实施不仅成本高而且难度大。不像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只要环卫工人尽心尽责、志愿者积极参与就可立竿见影。但是,“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清网行动”再难也得破题。

  事实上,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深入,我市的环境整治行动早已从城区延伸至海上。通过打造“美丽海湾”、开展“净滩行动”,以及倡导渔船“垃圾不落海”,大海变得更加洁净、美丽。但也不可否认,无论是打捞垃圾,还是清洁沙滩,大多还停留在触手可及的表面,而未能更加深入地触及海底。启动更有难度也更有意义的“清网行动”,重塑海阔凭鱼跃的良好渔场生态,无疑是一场新挑战。

  好在,海洋科技日新月异,深潜装备更新换代,在海底搞个“现场直播”、动个“局部手术”已不在话下。我市正在全面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优化海洋治理就得敢于破难题、打头阵,取得具有舟山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先在重点海域吃“第一只螃蟹”,获得经验、看见成效后逐步推广,“清网行动”终将行稳致远。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