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天辰娱乐资讯 >

天辰娱乐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即将消逝的风景

发布时间:2023-06-09 17:39人气:198

  每当在高邮湖畔、运河岸边,或是在农村水渠河沟里,偶尔看到几条小渔船上站着几排整齐的鱼鹰(又名“鸬鹚”)从眼前划过;每当在电视或报刊上看到鱼鹰的画面时,总会想起高邮原张轩(现为龙虬镇)东角墩的鱼鹰船。也许,是多年搞摄影的缘故,每次看到鱼鹰船都要驻足多看它几眼,身边带着相机也总忘不了上前抓拍几张照片。今年春节前夕,东角村的捕鱼船民回家过年了,记者立即赶往实地采访。

  “80年代初,生产队里搞分田到户责任承包时,一只鱼鹰抵算三亩田呢!”在龙虬镇东角村采访,第一次听到村民们对鱼鹰身价如此评估。今年52岁的村民组长秦春雨,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谈起东角墩放鱼鹰的事。东角墩放鱼鹰自古有之,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具体从哪一年开始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他的父亲当年养育7个子女,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几条小船和几十只鱼鹰供给。可见,当年的鱼鹰船一年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为了证明其传统产业由来已久,村支书卞宏林特意拿了一本由当地一名离休老干部秦长松撰写的小册子《故乡情思》给记者看。书中是这样记叙和描写当年东角墩生活情景的――东角墩东南有个村落叫小庄子,有五六十户,以放鱼鹰捕鱼为主,兼种农田。东角墩有3000余亩农田,2000多亩芦苇荡田。河流纵横,水面宽阔,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小庄上的另一番景色很是迷人:每当东方发白,渔民们划着鱼鹰船出发,船的两边木架上站着一排排鱼鹰,好似水兵列队,威风凛凛,待命出击。日落西山,渔民们哼着小调满载各色鱼儿回村休息。鱼鹰船瘦而长,两头翘,大小近百艘一字排开,很是壮观。夜晚鱼鹰声咕咕,灯光波影,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另一番“渔港”景色,令人神往。

  据秦春雨介绍,目前全市养鱼鹰户在20户左右,拥有鱼鹰大约300多只,以张轩东角墩为最多。其主要分布在郭集、湖滨、车逻、周山、开发区等地。从业人员中年龄最长者为74岁,最小也有40多岁。上辈人过去放鱼鹰一年放到头,只要生产队开一证明,证明自己是好人,不是坏人就行。最远处到过江西,一般在周边宝应、兴化、金湖、东海等县市。上世纪70年代割“资本主义尾巴”时,砍了不少鱼鹰船,村民只有偷偷外出搞。80年代初的时候,一条鱼鹰船年收入达万元。一直到1991年时,村里还存有鱼鹰近千只。过去以鱼鹰捕鱼为主业,分了责任田后捕鱼逐渐变成了副业。现在每年只有3至4个月在外放鱼鹰。

  由于东角墩放鱼鹰历史悠久,鱼鹰的品种优良,在业内闻名遐尔,多年来,经常有山东、湖南等地的人慕名前来购买鱼鹰去捕鱼。一只健壮的雄性鱼鹰可卖到800元。近年来,前来购鱼鹰的人群中又多了广东人,他们是专门来邮收购回去供饭店做美味佳肴的。这些鱼鹰大都是渔民们淘汰的或即将退休的,每只也卖到250元左右。过去放鱼鹰的人一年几乎都在外度过。就连炎热的夏天也都不肯歇工。后来有了责任田后,从他们这代人开始,便形成了妇女在家种田带孩子,丈夫一人外出放鱼鹰。不管寒冬腊月,刮风下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但夏天不再放鱼鹰了,因为他们懂得夏天放鱼鹰容易使其中暑,而且一旦误食了水中的死鱼、死猪肉等,也容易引起鱼鹰食物中毒死亡。他们每天早上7点左右出发,晚上4:30左右收工。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几乎没有,一日三餐较为单调,要以鱼和豆腐为主。外出放鱼鹰生活虽说单调、辛苦,但天天有回报还是较为实在的。加之该传统产业没有大风险,不要资金投入,对已干了几十年的人来说对此也习惯,也确实有感情。而他们的下一辈人中目前却再也没有人继承他们的祖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现在年轻人再也不愿吃这个苦了――而他们自己一旦歇在家里几天就会感到浑身不舒服了,多年来,用鱼鹰捕鱼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代著名文学家郑振铎先生对鱼鹰情有独钟,他的一篇几百字的写景散文《鸬鹚》被收入当今的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文中对鱼鹰的生活习性、特性、灵性和与人类和谐融洽的生活状态作了细致描写。凡是阅读过此文的人,对鱼鹰这一人类的朋友、渔民的忠实伴侣都会增添一份了解和喜爱。特别是当你亲眼目睹过渔民和鱼鹰密切配合捕鱼的生动场景后,你对鱼鹰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记者去年底去湖西采访途中就巧遇过一次。只见送桥大桥上站满了观看的人群,大桥下有10条左右的渔船,上面有上百只鱼鹰在主人的统一指挥下,正在进行一次“兵团联合作战”,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闹是记者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在主人带着节奏的阵阵吆喝声中,排列有序站在船上的鱼鹰纷纷跳下水,在船的周围呈 品字形撒开一起向前推进。河面上不断激起欢快的浪花,下了河的鱼鹰个个精神抖擞,不断上下翻滚,不时有鱼鹰将捕到的鱼含在嘴里,骄傲地向站在船上的主人游去。渔民们与鱼鹰之间的配合也显得相当默契。鱼鹰相互间团队精神也较强,一旦在水中发现大鱼,它们立即会群起而攻之,并会齐心协力将其拖向主人船只以得到及时帮助。由南往北滚地毯式的搜捕一遍后,在渔民的招呼下撤回原地,稍作休息调整后,鱼鹰船又再次发起第二次进攻。顿时,河面上又沸腾起来。船只、船篙、鱼鹰和捕获的鱼不断在眼前晃动,主人的吆喝声、鱼鹰和大鱼搏斗扑打的浪花声汇在一起,很是激动人心,也极具观赏性。

  此次采访中,记者提起在送桥的见闻时,秦春雨很兴奋、很自豪地说起那天,他们还成功地用鱼鹰捕了一条16公斤重的大鲤鱼。他还兴致勃勃地介绍,鱼鹰捕鱼有时就像演员唱戏,要有人在一旁给他伴奏,要一鼓作气。鱼鹰和人也是一样,越是有精神,它们干得越欢。不过鱼鹰的“品德”和“能力”,也有三六九等之分。有的鱼鹰生来 就是一心为主人捕鱼,能吃苦,肯干活,从不偷懒;也有的鱼鹰则相反,经常偷懒、开小差。每每此时,主人对它们也会赏罚分明,对能干、会干、肯干的鱼鹰往往都会更加偏爱和照顾。

  从秦春雨的介绍中,记者还了解到去年底他们在金湖与当地渔民的一次愉快合作。那天只用了6个多小时,共出动50条渔船,近800只鱼鹰在一起“联合作战”。结果,高邮去的8条船130多只鱼鹰一次就捕鱼近1000公斤,仅一笔就净挣4000多元。这一收获使他们很受鼓舞,对此行业也更加眷恋。

  当然,他们这一放鱼鹰行业也是经过师传的。每一位放鱼鹰户,既要掌握鱼鹰的生活习性,也要学会如何饲养,如何与鱼鹰交流,如何用鱼鹰捕鱼等。为此,他们也练就了一副硬功夫:什么样的鱼鹰经他们一过目,就能判断出品种的优劣、能力的大小;鱼鹰生病了,他们能看出是中暑还是感冒,或食物中毒;什么样的河里有什么样的鱼,那里鱼多鱼少等,他们都能用肉眼、凭经验作出正确判断。他们对其有时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特别是鱼鹰的繁殖是放鱼鹰人要学的关键技术。据了解,每年春季3至5月是鱼鹰交配繁殖期,经交配后产下的蛋,一般由母鸡带孵(野生鱼鹰为雌雄轮流孵),25天后出壳,出世24小时后就开始喂食,主要以长鱼(黄鳝)和各种肉类为主,鱼鹰自幼不吃稻谷蔬菜。40天后就能下水学捕鱼了,在鱼鹰爸妈的带领下,跟班实习60天后才能真正成为捕鱼能手。一只鱼鹰最长寿命20多年,一般在几年左右。白天为主人下水捕鱼,晚上只要主人喂一顿(一般7至8两小鱼)。鱼鹰天性就是每天要下水捕鱼,除非主人用绳子将其拴住。它们对主人很忠诚,生人上它的船它会向其进攻。鱼鹰的方位感特别强,它站在船上第几排位置,从来不“串岗”,也不允许其它鱼鹰串岗。繁殖交配期也会“争风吃醋”,大打出手。采访中,秦队长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户夫妻为例,在种好责任田(1.5亩)的同时,一年放鱼鹰、卖鱼鹰就能赚2.5万元,加上种田收入(6000元)累计收入在3万元左右。可令他们不解的是现在没有地方给他们放鱼鹰,他们经常是望河兴叹。现在要放鱼鹰,就得先与每条河的承包人协商好。经他们同意才可放鱼鹰,并视捕鱼多少进行分成,一般要三七分成或五五分成,就连刚开的三阳河都不允许放鱼鹰,他们对此深感无奈和不解。

  带着他们的不解和心中的疑虑,记者于日前专程走访了市农林局渔政行政管理站,经向负责人潘红星咨询后得知,国家农牧渔业部早在1987年10月20日起向全国颁布了《渔业法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的第五章渔 资源的增殖和保护第20条中明文规定“禁止用电力、鱼鹰捕鱼。在特定水域确有必要使用电力或者鱼鹰捕鱼时,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区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潘红星还就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因为首先国家有明文规定,鱼鹰属禁用渔具范围,没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和可能,目前只有采取限制其发展,逐步让其自生自灭;其二,是全球性问题,天然渔业资源也在逐年下降;其三,所有水域都给当地渔民承包,没有他们的作业场所。

  传统产业在21世纪的今天遭遇如此尴尬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但从另一角度看此问题又是正常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身边的生态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小局服从大局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服从执行是前提。但在这漫长的过渡阶段,是否能及时转变观念,结合当地实际,调整思路,与时俱进,另辟蹊径,多头多路保留开发其传统产业呢?是否能在引导保护渔民利益的同时,站在全市大局角度来考虑其发展空间呢?据记者从现有的媒体和资料上获悉,全国各地几乎都有鱼鹰存在,不少地方一方面已将此产业转变成了生态旅游项目来开发利用,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让野生鱼鹰在此安家落户,并将此作为当地生态环境转变的例证之一。

  基于此,高邮是否也可借鉴“他山之石”,让“下岗”的鱼鹰再上岗呢?从目前的高邮实际出发,特别是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高邮旅游开发项目将会重点围绕古文化、邮文化、水文化。而“水文化”上潜力较大,投资也最少,启动和见效也最快。“水文化”是高邮将来又一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和独特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将会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推崇。将“水文化”旅游项目与现有的古文化、邮文化等项目有机串联起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把鱼鹰这一传统产业分两块将其保留利用,一部分可专门负责繁殖,用于供应发达城市餐桌美味,一部分鱼鹰可放在特定水域――如高邮湖、运河二桥附近,镇国寺风景区沿线,或漫水公路、马棚东湖、界首芦苇场、临泽生态度假村、八桥绿洋湖等处作表演项目,与其他具有高邮地方特色的水上项目帆船、渔民撒网、水上垂钓、水上观光、水上餐馆及高邮麻鸭、扬州鹅的放养等项目一起,作进一步包装开发利用,让其即将消逝的风景永留人间。

  媒体链接 :鸬鹚俗称鱼鹰,属鸟纲鹈形目鸬鹚科,我国共有5种,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普通鸬鹚全长80厘米,体重在1700克至2700克。鸬鹚因捕鱼能力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发现鱼时一般潜入1至3米,最深可潜水19米,时间最长可达70秒,是鸟类中潜水冠军。一次产蛋3至7枚。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不良信息举报电线号

推荐资讯